1. 老子: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
——《老子》
2. 羅素:
抑郁、疲勞、神經緊張的原因之一是,不能對與自己生活無關的東西產生興趣。結果便是,清醒的頭腦不停地思考著某些問題,其中也許還有著焦慮和擔憂的成分。 除了睡眠以外清醒的頭腦永不停歇,而讓下意識中的思想慢慢地孕育其智慧,結果是容易興奮,缺乏洞察力,煩躁易怒,以及丟失平衡感。
凡是那些在作出重大決定之前必須先“睡上一覺”的人,真是聰明之極。
——《幸福之路》
3. 楊絳:
我站在人生邊上,向后看,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。人活一輩子,鍛煉了一輩子,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。能有成績,就不是虛生此世了。向前看呢,再往前去就離開人世了。靈魂既然不死,就和靈魂自稱的“我”,還在一處呢。
——《走到人生邊上》
4. 托爾斯泰:
人的整個一生,從誕生到死亡,與生命中的一天從醒來到睡下很像。
這之間不同的只是,人睡著和醒來的過程只發生在短短一個早晨,而人的誕生和成長則是發生在許多歲月期間。
接下來生命中一天中的情形和人的整個一生的過程也是相像的。一個人醒來之后,便工作,操勞,越來越有精神,但工作到中午時——便會感到不像上午那樣勁頭十足了。而到晚上的時候,就越發感到疲憊,想要休息了。人的整個一生也完全如此。
人在青年時代精神振奮,生活得很快活,但在人生的中途則沒有這種勁頭了,而到老年的時候已經感到了疲憊,越來越想休息了。正如過了白天就是黑夜,人躺下休息,他頭腦里的思緒開始混亂起來,當他熟睡了,進入另一片天地,便對自己無所知覺了——人在死去的時候也正是如此。
時間掩蓋了死亡。只要你生活在時間之中,你就無法想象它的終止。
為什么死亡的概念沒有形成它本可以形成的影響,其原因就在于,就我們的天性來說,作為一種積極向上的生命,在現時中完全不必去考慮死亡。(康德)
我喜歡自己的花園,喜歡讀書,喜歡愛撫孩子。當我要死去的時候,我將失去這一切,因此我不想死,我害怕死。
你要是怕死的話,那么想一想,假如你必須永遠像你現在這樣生活下去的話,你會感覺怎么樣?
不論盼望死亡,還是懼怕死亡,都是不合情理的。
理性的生活,就好像一個人在身前遠遠地打著一盞燈籠,來照亮道路。這個人永遠也走不到那片被照亮的地方的盡頭——被照亮的這片地方總是走在他的前面。 理性的生活就是這樣,只有在這樣的生活中才不存在死亡,因為這盞燈籠將持續不斷地閃亮到最后的一刻,你跟隨著它,泰然自若,并且在你整個的生命過程中都是如此。
兒子總是住在父親的家里,而幫工在家里只是暫時的。所以兒子跟幫工的態度不一樣,他要事事關心父親的這個家,而不是像幫工那樣,想的只是拿到自己的報酬。如果人相信他的生命不是以死亡而告結束,則他就會像住在父親家里的兒子那樣生活。但 如果生活就像現在世上的這個樣子,那么他就會像幫工那樣做,加緊享受在這種生活中所能得到的一切。
每個人都必須首先解決一個問題,他是主人的兒子還是幫工,隨著肉體的死亡他是徹底死去,還是并不會徹底死去。當人一旦明白,在他的身上既存在著死亡的,也存在著永生的事物,那么無疑,他就會在這種生活中更多地關心那永生的,而冷淡那死亡的—也就將像主人的兒子,而不是像雇工那樣地生活。
當你來到世上的時候,你在哭,而周圍的人都在歡笑;而你應當這樣做:當你即將辭世的時候,要讓所有的人都哭泣,而你自己卻在微笑。(印度格言)
——《托爾斯泰談幸?!?/p>
下面的9本書,或輕或重
接著來看看
生死這回事
1. 《生命是什么》
諾貝爾獎獲得者埃爾溫•薛定諤經典著作
20世紀的偉大科學經典之一
比科幻小說更令人腦洞大開的科普著作
霍金齊名的英國物理學家彭羅斯推薦
此書“確實值得一讀再讀”
為分子生物學的誕生和DNA的發現
作了概念上的準備
了解生命起源理論的最好的選擇之一
2.《死亡哲學》(第三版)
中國人寫作的第一部真正具有學術水平的
死亡哲學的專著
年度優秀社會科學圖書獎
第六屆中國圖書獎
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
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首屆省政府獎
“名為談死,實乃談生”
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壽。(《老子》 )死生,命也。其有夜旦之常,天也。人之有所不得與,皆物之情也。(《莊子》)死亡是生命的終了而非它的目的——我們不應當鄙視我們的生存,而應當使之更加深刻和充實。( 蒙田 )生存就是不斷從我們身上排除趨向死亡的東西。(尼采)
3.《長青哲學》
人生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?“長青哲學”是人類一直在思考和探究的問題一種貫通物理、心理、倫理、哲學的綜合學問一種貫穿古今、永葆青春與活力的學問
4.《哲學家死亡錄》
“探討哲學就是學習死亡”
收錄190余位已逝哲學家的死法
調侃地介紹了歷史上
那些最出色的思想者
通過學習如何死亡
我們學會了如何活著
如何建構一種“好的死亡”
始終是哲學家們最為關注的中心問題
5.《面對死亡的人》
西方死亡學的開創性著作
展現了西方從中世紀早期到
20世紀70年代人們對死亡態度的歷史
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《北京晨報》年度致敬圖書新京報·書評周刊上榜圖書
6. 《歸零》
歸零乃參無盡緣起,如實方現無限風光跟隨林谷芳習生活禪、悟世間法
觀照生命、體踐如實
涉及人際、友誼、財富、命運、愛情
孩子、藝術、宗教、美與歲月
修行與生活等現代人生活的諸方面
7. 《遠離野蠻的身體:人體的原始記憶與演化》
美國國家戶外圖書獎獲得者羅伯·唐恩告訴您
那些現在看起來能夠傷害我們的生物
在演化中似乎也能幫助我們
潔凈的身體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有利
但不意之間卻導致了身體的病態
當我們愈來愈像無菌室里培養的白老鼠時
該如何回返自然
8. 《金花的秘密:中國的生命之書》
榮格說
中國用樸素的語言揭示出深刻的真理
帶來了金花的優雅芬芳
使西方人對于生命和道有了新的感受
9.《走到人生邊上》
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創作了
這部充滿哲思與意趣的散文集
通過對命運、人生、生與死
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的思考
楊絳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,所討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,同時是她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。她是在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準備。走到人生邊上,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,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么。這便是本書的兩大主題: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。她的心態和文字依然平和,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。
—— 周國平《人生邊上的智慧》
來源:商務印書館